自序
内在情绪,是一条河
我的爷爷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男性,身形魁梧,说话的音量像雷声般宏亮,远远几条街外就能听到他的声音。他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,眉宇之间经常透露出一股不允许被挑战的威严。不过在我的眼中,他好像只是一个忘了被缝上微笑的大娃娃,虽然外表看起来很严肃,但内在其实很柔软。
国小放学走路回家的途中,会经过爷爷当时经营的农药行。大太阳底下,我会大摇大摆地走进店里喝一杯爷爷泡的茶,然后跟爷爷撒娇要零用钱去隔壁杂货店买饼干,或者到附近租一片小叮当录影带回农药店观看。在那个他用来谈生意的场合,能够容许一个小毛头在里面吃饼干、开心地看卡通,就能看见爷爷对我的包容与疼爱。
晚年的他经历二次中风,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能力退化许多,不仅说话时咬字发音不清楚,原本就单调的脸部表情显得更僵硬,让旁人感觉难以亲近。他的整体状况退化得很快,生命最后几年都是在安养院度过。
我对他有好多的愧疚,在他中风之后,因为听不清楚爷爷说的话,以及他会无法控制地抽动脸部肌肉、掉眼泪,映照在他严肃的五官上,看起来让我觉得格外尴尬,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,所以我会不自觉地避开与他互动。后来我到外地求学,与他的距离就变得更加疏远。
二○一一年的一个傍晚,我正在上研究所的课时,接到家人的电话,得知爷爷在安养院过世了。我很冷静地说:「我知道了,等我晚点下课后再回家。」
同学与老师都善意提醒我先回去,但我一贯冷静地表示没关系,我想要听完整堂课。可是在课堂上,我发现自己无法专注在老师讲授的内容,也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变得有些僵硬,呼吸不太顺畅,分组讨论时也难以投入其中。后来我还是向老师请了假,提早离开课堂。
骑着摩托车回家的路上,脑袋不停浮现小时候与爷爷相处的点点滴滴,眼角的泪水禁不住跟着滑落。直到后来,眼泪浸湿了口罩,安全帽镜片上的雾气模糊了视线,我索性把车子停在路边,一个人蹲在漆黑的省道旁哭了好几分钟。
那一段时间里,我感觉到内在好像有一股能量持续往外倾泄,身体慢慢地从沉重到轻盈,从紧绷到放松。
多年以后,回顾起这件事,我发现即使当时我已经在研究所受训,准备成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师,但是面对亲人离世,我却不自觉地采取压抑的方式来因应内在的悲伤、失落与内疚。或许这种处理情绪的方式,与我的爷爷(或者说与传统文化下的许多人)是很像的。
回想起来,除了小时候被大人处罚之外,我好像没有掉过几次眼泪。被同学欺负的时候、大考落榜的时候、失恋的时候……,我没有掉过任何一滴眼泪。哭泣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是不被鼓励也不被允许的。哭泣只会换来嘲笑、责骂,甚至处罚,因为那是脆弱、不懂事、惹人厌的表现。所以我学会了避开任何可能引发眼泪的情境:避免观看感人的电影,或者在触动人心的桥段开始之前离开现场;我会抢在对方开口之前提分手,或在对方掉眼泪时努力转移话题,甚至面无表情地对他说「这没有什么好哭的」,一如从小当我掉眼泪时,大人对我说的话一样。
收到爷爷过世讯息的当下,我的大脑以自动化的反应迅速提醒自己:「好喔,我知道了。这是一件应该要很悲伤的事情,但爷爷毕竟年纪大了,这也是没办法的。况且我还有重要的课程内容要做笔记,有什么事情等下课以后再说吧。」
对于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,我的大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抢先一步掌控全局,提醒自己该如何反应才不会显得惊慌失措,才符合一个成熟大人或专业人士该有的平稳与镇定。同时,身体也自动启动一连串机制来压抑情绪,帮助自己维持理智,因应眼前的任务。
这是长年以来训练的结果,我的大脑与身体失去了连结,我选择完全站在理性这一端,同时压抑了身体的反应与感受。我将自己形塑成这个环境期待的样子,代价则是让情绪在不知不觉间被忽视,停止流动。
我相信,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处理情绪的方法,若不是如此,我们无法度过成长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考验。可是如果我们采取的策略都是压抑、否认、忽视……,短时间内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因应眼前的困境,长时间下来却会形成情绪不流动的状态,白话来说就是情绪被「卡住」。那会是什么情况呢?
你生气了,却毫无觉察自己正在生气。
你悲伤了,眼泪却找不到宣泄的出口。
你失望了,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需求。
你挫折了,却只是批判自己,忘了如何自我照顾。
你经常重复特定负面情绪,却不知道原因为何。
你漠视了长期累积的压力与焦虑,误以为那是弱者才会有的反应,却忽略了你的身体正以健康作为代价,一点一滴帮你承受这些负能量。
后来有一年清明节到纳骨塔扫墓时,我特地找了个空档,点燃一炷香,独自站在爷爷那一贯不苟言笑的照片前,在心里对他说:「爷爷,笑一下嘛。你笑起来一定很帅气。」并且充满感谢地告诉他,谢谢他帮我找回掉眼泪的能力,让我能够更靠近自己,也成为更柔软的人。
希望正在阅读这一本书的你,也可以慢慢听见自己的情绪,重新练习表达情绪,允许内在的情绪像是一条河流,轻轻柔柔地流动;能够感受到情绪的升起,疏导这个情绪,然后体验到情绪逐渐平复的宁静与自在。就好像我们坐在一条河流旁,清楚地看着水流,但不去干涉或控制它。假如情绪是海浪,虽然我们无法控制海浪,却可以藉由练习,逐渐熟练冲浪的技巧。
导读
「小孩难受、家长难为」年代的「心」处方
杨俐容(Caremind耕心学院知识长、心理教育专家)
二十多年前,有感于孩子的情绪行为困扰快速恶化,家长的教育教养压力节节上升,我开始从儿童青少年个案工作中抽出部分的时间与心力,投入情绪教育与教养的推广。
长年积累下来,我确实见证,只要安下心来,系统化地去吸收相关知识、学习有效技巧,并且实际运用在教育教养中,父母和孩子都能够一起学习,互相成长。
这当中,除了自己为家长撰写专栏文章、创作亲职专书之外,也阅读过非常多国内外情绪教育教养作品。每每在阖上书册的那一刻,我总会自问:「怎么样的作品才算得上是这个领域的精采佳作?」几经思考,我个人提出以下四个判断标准:
一、Scientific(科学的):书中阐述具有科学理论基础的观点,而非只来自少数个案的经验,因此能增进读者对于孩子普遍的理解和接纳。
二、Explicit(明确的):书中提供具体可行且确实有效的技巧,让读者可以在生活中运用,因此减低了读者在教育教养现场的压力与负担。
三、Caring(关怀的):书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孩子以及大人的双重关怀,但绝不煽情,让读者受到触动、启发,却不会耽溺在自怜自艾的情绪里。
四、Bridging(桥接的):作者能够在专业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,将科学理论与实务工作中蕴含的教育教养智慧,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转译给读者。
其中「科学、明确」这两项,是任何一本负责任的情绪教育教养书,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;触动情感而不煽情的关怀,更是所有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伦理操守。至于能不能达到桥接的目的,其实是最考验作者功力的项目。因为心理学及临床咨商工作的训练中,并不包括文字阐述的能力,能不能够把专业的科学文言文翻译为普罗大众听得懂的白话文,就完全仰仗作者本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力了!
基于以上四个判断标准,当我看完胡展诰咨商心理师的《情绪流动》时,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家长的情绪教育教养好书。能够从丰富的咨商经验中,归纳出条理分明的问题脉络,并且找到相应的情绪科学作为全书的架构支撑,证明作者有着相当坚实的专业背景。而作者胡展诰一流的叙事功力,更让这本书成为容易阅读又极好入脑的暖心佳作。
本书脉络清晰,因此我会建议读者从头到尾顺序阅读,不要跳过任何一个章节。内容层次分明也是本书特色之一,第一、二章是概论性的介绍,提醒读者在关注孩子的问题前先安顿自己,帮助读者体会情绪流动的重要性;第三章开始则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从觉察、探索到调节情绪,并且在简明扼要介绍相关概念后,随即带着读者进入实际练习的环节,从理论到实践,一次完成。
这是一个「小孩难受、父母难为」的年代,但我深知循序渐进的学习,能提升亲子双方的情绪力,创造充满情绪安全感的幸福家庭。 《情绪流动》正是这个年代非常需要的心处方,郑重推荐给爱孩子也爱自己的您!
推荐文
给所有情绪都有空间流动
留佩萱(美国咨商教育与督导博士)
在阅读胡展诰心理师《情绪流动》这本书时,让我非常地感动。过去许多年的咨商工作中我也学习到:能够面对情绪、与情绪共处,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。而这本书中,胡展诰心理师用非常温暖的文字,以及许多贴切生活的例子,帮助家长们学习: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培养「面对情绪」这个重要的技能。
在咨商中我常常跟个案说,所有的情绪都没有对或错,每一种情绪都是正常的、重要的,都在传递非常重要的讯息。但我们活在一个很压抑情绪的社会,尤其是那些被归类为负面的情绪,就像书中所写,我们把这些负面情绪当作只有破坏力的存在,然后就像玩打地鼠游戏机一样,我们很努力地拿槌子敲,想要消灭这些负面情绪。但这些情绪的出现,就是想要被看见、被听见、被给予空间可以舒展开来,然后当这些情绪有空间可以流动了,就能够慢慢消退。
而要帮助孩子面对情绪,就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──当我们能够允许自己所有情绪的存在,才能让孩子也拥有他自己的情绪,而当我们有机会练习和情绪共处,就会发现情绪其实一点都不可怕,然后就能去看见这些情绪底下重要的讯息。
邀请大家,跟着《情绪流动》这本书一起觉察与练习,我们可以一同建立一个给所有情绪都有空间流动的社会。
推荐文
情绪需要被接纳并转化
陈志恒(咨商心理师、畅销作家)
在与年幼孩子的家长互动时,最常被问到的,就是孩子的情绪问题,像是:「孩子老是爱生气,而且要生气很久!」「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,但又不好好讲!」
老实说,这些状况在我女儿身上也经常出现。即使我知道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尚不足,需要大人细心引导,但也会因为孩子再三情绪爆炸,自己跟着喷火怒骂。
然而,孩子的生气爆炸,绝对不是用骂的或讲道理的方式能够赶走的。任何人的情绪波动,都需要被理解、被看懂、被接纳,并允许流动。而亲子对话正是引导孩子调节情绪最佳管道。
展诰老师的《情绪流动》书中提到,孩子展现的负面情绪里,通常包含三个基本元素:失望、挫折与无望。而这三个元素,其实是一个人内心里三种基本需求未被满足时,外显的状态。大人只要能看懂,并予以适切回应,通常能让孩子平静下来。同时,孩子也会透过情绪的自我觉察,更加理解自己此刻的状态,并渐渐懂得用适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。
当然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!展诰老师在这本书中,除了为你破解孩子的情绪密码外,更教你如何透过温暖且有效的回应,帮助孩子用合宜的方式释放情绪,进而提升情绪韧性。
这本书的问世,正好呼应目前儿童情绪教育SEL(社会情绪学习)的风潮,格外令人期待。
当大人透过本书理解了孩子的情绪困扰,在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时,也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流动。
因为,当你对孩子的哭闹感到烦躁而怒吼时,你正被童年时期无法获得流动的情绪给困住了。一旦理解了,就有机会改变;也许一开始很困难,但一次又一次,你会看见自己的进步。
相信我,我就是绝佳的见证者。
推荐文
营造让情绪自在流动的环境
蔡佳璇(临床心理师、哇赛心理学执行长)
每次演讲到情绪主题,我都会问听众:「你们觉得『想哭』是情绪吗?」在场有些人摇头,有些人点头,似乎不是很确定。
其实难过的时候会想哭,开心的时候也可能喜极而泣,哭泣是行为,但背后可能是不同的情绪。当我们分不清楚情绪、想法、行为,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了,要调节情绪就会相对困难。
从小到大,我们被告诫要情绪稳定,但未必有人教导我们该怎么调节情绪。不少人误以为情绪稳定就是要让自己成为没有情绪起伏、毫无负向情绪的人,所以对情绪避之唯恐不及,用压抑、否认、忽视、合理化……等策略来应对。虽然短时间内好像可以暂时处理眼前的困难,但是长久下来,大脑与身体失去了连结,反而让情绪「卡住」了。
情绪是需要出口的,当负向情绪积累,又没有适当的调节方法,就有可能以身体不适(头痛、肠胃疾病、自律神经失调……)或社会不认可的方式展现,例如:攻击、各种成瘾行为、自我伤害……。
反之,要让情绪能够「过去」,需要的则是觉察它、辨识它、允许它和表达它。让情绪像一条河流,在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里轻柔地流动。但这要怎么做到呢?
感谢展诰心理师这本书的问世,不只系统性地说明了负向情绪主要的三个层次(失望感、挫折感与无望感),还分享多年的咨商和演讲实例,最后搭配对话练习,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如何觉察情绪、同理和安顿自己,进而也能适当回应孩子,为孩子营造一个情绪能自在流动的环境,培养情绪调节的能力。
推荐文
引领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
泽爸(魏玮志)(亲职教育讲师)
以前自认为是个情绪EQ很高的人,因为很少生气的缘故,大家也说我是位「好好先生」。自从结婚与有了孩子之后,我总觉得有地方不太对劲,特别是平时很少发脾气,可是一生气的时候,会呈现大爆炸的状态,两者的落差有些巨大,连儿子都曾跟老婆说过:「为什么爸爸生气的时候好可怕?我不喜欢发脾气的爸爸。」
生气的情绪爆炸完后,看到老婆与孩子恐惧的脸庞,内心会不自觉地有内疚感,可是,接连而来的是「为什么你们都可以有情绪?我好像不能生气一样」的委屈感,仿佛「好好先生」是我的原罪一般。
后来学习了关于情绪的课程,才明白原来是我的情绪卡住了。
如果用火山来形容情绪,当里面的岩浆在冒出时,我所采取的方式是忽略,假装看不到或忍耐着;以为消失了,其实只是压抑着,直到火山的容量满了、承受不住了,囤积已久的情绪来个彻底大释放。
明白后,我尝试觉察情绪的产生,用适当的方式稳住情绪,再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与宣泄,呈现正向的情绪流动,大爆炸的样貌也就没再出现了.
胡展诰咨商心理师的《情绪流动》,就是从穿越负面情绪的表层、尝试探索情绪的背后原因,以及培养情绪调节的能力,让我们能与孩子一起看见自己的情绪,体验到情绪平稳的自在与宁静。
书中还有内在对话的练习,帮助我们一步步靠近孩子的内心,贴近内在需求,引领孩子养成情绪调节的能力,成为情绪的主人。
推荐文
以流动的情绪,解冻亲子关系
馆长小编(彭冠纶)(《疗心图书馆》作者)
《情绪流动》这书名取得真好。情绪流动,代表情绪会来,但情绪也会走。情绪会来来去去,而且这是正常的。
情绪应该是中性的字眼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「情绪」这两个字开始带有负面标签,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,大人不应该有情绪,我们也教导孩子不要有情绪。
事实上,有问题的不是情绪,而是我们怎么去面对我们的情绪。在情绪的当下,会觉得自己很糟,觉得自己无能为力,但如同书名所说,情绪会流动,我们不应该用理性抵挡情绪,否定自己当下的感受,而是顺着情绪的水流,好好关照自己「我现在怎么了?」、「我可以怎么帮助自己」。
察觉情绪的出现,允许自己的情绪流动,也允许孩子的情绪流动。唯有我们成为能诚实面对自己情绪的大人,才能接住孩子的情绪,孩子也会学习我们面对自己的情绪。如同展诰书中所说:「先成为情绪稳定的大人,才能教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。」
家庭关系上,你常感到失望吗?亲子教养上,你常感到挫折吗?人生旅途上,你常感到无望吗?如果这是你,你不能错过这本书。
让胡展诰心理师带着你面对自己的情绪,感受情绪的流动,看见在情绪背后自己真正的需要,也看见孩子在情绪背后下真实的样貌。当情绪流动的时候,冰冻的亲子关系就解冻了。
推荐文
做好下一代的情绪源头
罗怡君(亲职沟通作家与讲师)
展诰心理师将内在情绪喻为一条河,这本新作犹如一本治水疏浚操作手册:面临无法觉察情绪的枯水期、过于混浊停滞的死水状态、山洪爆发的泛滥成灾……,各式缺乏平日流动的因果呈现,象征渐渐失去自我调节的功能。
书中的十一个对话练习,协助我们透过建构过河的踏脚石,即使身处负面情绪,仍可拉高视角接纳自己;实际案例让我们观看前者留下的对话绳索,感受情绪带来的温度与动人的生命故事。
情绪稳定的大人,才能养育出情绪稳定的小孩。 《情绪流动》带领我们回溯源头,重建社会情绪学习的基础工程,更提醒着大人,我们也是下一代的「情绪源头」,如何示范让情绪成为一种正向的提醒警讯、自我探索的工具,是给孩子一生受用的珍贵礼物。
推荐文
照顾孩子情绪,也照顾自己
钟颖(心理学作家、「爱智者书窝」版主)
情绪调节的能力是个人幸福感高低的重要指标。几乎没有例外,痛苦的人经常会将自己的痛苦传递给别人。如果你总看他人不满意,看世界不完美,真正的问题很可能出在你内心的悲伤与愤怒。
多数的心理师会教导我们问候一下难受的情绪,别急着将它赶到别人身上。如胡展诰心理师所说,一旦有了你的接纳,就会发现负面情绪没有留下来的理由。
网路世界有多少奉行取消文化的乡民,就有多少活在自我否定之中的人。他们的情绪总是快速地摆荡在两极之间,无法控制内心的地雷何时会爆炸。这样的人也是个将生活满意度交给别人决定的人。
因此,这本书我认为不只是大人学来陪伴自己孩子用的,也是大人学来陪伴自己内心的孩子用的。
愤怒而自卑的伪大人如此多,他们的失望与挫折四处流窜,助长了极端的部落主义风气。
但解方可以很简单,那就是打开这本书,开始跟著作者自我照顾。让你自己幸福,世界也会跟着幸福。